• EN

巾帼建功

当前位置: 首页 · 巾帼建功 · 正文

巾帼建功

芳华岁月,无悔吉人——记文学院中国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程妮娜
来源: 发布日期:2018/06/15 点击量:

程妮娜,1953年生,辽宁省沈阳市人。吉林大学文学院中国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匡王亚明特聘教授,兼任吉林大学民族研究所所长、中国民族史学会副会长,是辽金史、东北史、北方民族史、中国边疆领域的专家。近年来在东北民族史、古代边疆治理、辽金史与《金史》校勘等领域都作出了卓越贡献。

程妮娜具有较高的思想政治觉悟和理论水平,她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以及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崇尚科学,追求真理,具有报效祖国和人民的坚定信念,政治立场坚定,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坚持党的基本路线,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树立献身教育事业的职业理想。

(一)寒窗苦读,跨越求学本硕博

程妮娜本科、硕士、博士均毕业于吉林大学,但是专业各有不同:本科是考古学专业,硕士研究生是历史学专业,1985年获历史学硕士学位,博士研究生是政治学专业,2002年获法学博士学位。但这三个专业最后的落脚点都是历史学。

本科期间,她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考古发掘实习,这段经历为她之后的学习与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并进一步总结出考古学研究方法在历史研究应用中的三个方面:注重时空关系、注重具体问题与整体问题的关系、注重分类,把不同类型的问题进行分类整理来探讨;这三点对史学研究者具有相当大的启发性。

20世纪80年代初,程妮娜考入吉林大学东北地方史专业硕士研究生,师从著名辽金史、地方史学家张博泉先生,在跟随张先生学习的过程中,刻骨钻研,奋力读书,除阅读基本史籍、专业书籍、文章之外,还于繁重的学习任务之外阅读一些理论著作,在先生的帮助下,她打开了一扇又一扇东北史研究的学术之窗,并逐渐养成了疑难问题积累之后统一请教的良好习惯,这一点在她之后的任教生涯中更是影响了其多位学生。

20世纪90年代,响应学校在青年教师中推行博士化工程的号召,她报考了吉林大学行政学院政治学理论专业的博士研究生,师从著名法学家、政治学家王惠岩先生。当时,已经是教授的程妮娜,在攻读博士期间仍旧虚心求学,以格物致知的精神在学术的道路上继续求实创新,在专业知识和研究问题上进一步思考、拓展并延伸。

此外,她还具有丰富的留学经历:1994年-1996年日本筑波大学历史•人类学系访问学者,2003年-2004年日本关西学院大学文学部交流教授,2007年日本东京大学综合文化研究科合作研究教授。诸多的学习经历使得程妮娜不仅具备了正确解读考古学资料、运用考古学研究成果的能力,而且还培养了其复杂问题简单化,简单之中抓核心、具体问题抽象化,抽象之中出新知的思维方式,这二者共同服务于她的历史学研究。

寒窗苦读,跨越求学本硕博,她用大爱包容每一次遇到的挫折和困难。在当时学习环境较差、学习设备奇缺、学习资源不足的艰苦岁月中,程妮娜用她求实的态度、惊人的毅力为当代青年人树立了优秀榜样,真正起到了先锋模范作用。

(二)留校治学,打好教育攻坚战

韩愈言:“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作为一位现代学科的带头人,程妮娜具有教书育人的崇高风范和高尚道德品质,在教师和学生中享有较高的威望。从教40年来,她带着传道受业解惑的使命从事一线教学工作,先后为本科生讲授“东北地方史”“中国地方史概论”课程;为硕士研究生讲授“东北疆域史”、“中国地方史论”、“辽金契丹女真史”、“地方史理论与方法”、“文化人类学视野下的东北现代民族”、“西夏史”课程;为博士研究生讲授“东北地方史专题”、“地方史理论”课程;并先后两次带领本科生、研究生到黑龙江赫哲族、鄂伦春族地区进行民族调查。

她备课严谨认真,在本科生《东北地方史》课程的备课中,几乎每周都要去张博泉先生家里请教,把写满了整整几页纸的问题逐一向先生请教并做好笔记;她授课灵活生动,爱岗敬业,具有关爱学生的真挚情怀,自觉履行教书育人的职责,把握教学的方向性、目的性,不断改进教学内容和方法;对于基础薄弱的学生则给予更多的关注,经常给他们“开小灶”,不厌其烦地悉心解答他们提出的问题,使学生们对史学的理论不断提升,带领学生们一步一步走进史学的殿堂。她工作一丝不苟,精益求精,注重培养学生的素质和能力,努力提高教学质量。为了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让学生参与到自己的研究项目中来,给其以锻炼的机会,以实践培养其科研能力。

在认真教学的同时,她把立足点放在育人上,多次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关心学生的全面发展,定期举行师生见面会,在听取学生汇报学业的同时,对学生在生活上颇多关心。与其说她是学生们的恩师不如说她是学生们的慈母,怀着一颗求学心来自天南地北的学生,到长春后难免有些许的水土不服、不适应,她经常关心学生们的健康并询问她们的身体情况,鼓励学生们在学习的同时要多加强身体锻炼,树立一种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学生生病了,她亲自到医院或寝室探望,并帮助学生寻医问药,让学生感受到亲人般的温暖;学生第一次出去调研,她各种事项都为学生考虑周到,细心关照、嘘寒问暖,关怀备至。凡此种种,她对学生们的关怀不仅仅体现在日常生活中,而且还存在于点滴的细微环节处。

她坚信,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做人的道理和社会的规律是她治学之外的又一项内容,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无数的青年心中埋下了脚踏实地、艰苦奋斗、求实创新的深根,受益匪浅的学生们在提高学术研究水平的同时,感受更多的是恩师对学生们无微不至的关怀和爱护,她不仅是学生的良师更是她们的益友,还是她们的慈母。

留校治学,打好教育攻坚战,她用乐观的态度迎接每一天晨曦的朝阳。本着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她充分展现了吉林大学教师的精神风貌,她是一位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深厚学识、有仁爱之心的优秀教师。扎实的学风和良好的学术道德风尚使她受到业内的一直认可,并广受赞誉。

(三)桃李满园,醉心科研致新知

程妮娜在学科领域内具有较高的学术地位,在学术方面取得较高水平研究成果,2006年,她主讲的本科生课程《东北地方史》获批为省级精品课。2013年她牵头负责的“专门史教研室教学团队”被评为吉林省高等学校省级优秀教学团队。2010年她被评为吉林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工作先进个人,2011年7月评为匡亚明特聘教授。2015年她的《古代东北民族朝贡制度史》入选《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她的研究成果在相关学术领域的开拓性与学术性为人称道。

她的主要研究方向是辽金史、东北民族史和中国边疆史,相继在中华书局、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吉林大学出版社等出版《古代中国东北民族地区建置史》、《汉唐东北亚册封体制》、《中国地方史纲》、《金代政治制度研究》等8部著作;在《民族研究》、《中国史研究》、《中国边疆史地研究》、《吉林大学社科学报》等杂志发表论文百余篇,多次荣获吉林省、长春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先后主持并完成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课题攻关项目《中国历代边疆治理研究》、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古代中国东北民族朝贡制度研究》、国家社科规划项目《渤海国政治制度研究》、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教育部项目《点校本“二十四史”及<清史稿>修订工程》——<金史>修订》、吉林省哲学社会科学项目《汉唐时期东北亚册封体制研究》、吉林大学跨学科项目《东北族群迁徙与社会文化的变迁研究》等国家、教育部、省级,及学校等各级各类纵向、横向科研项目。

唤起东风在睡中,碧玉含香,破雪先红。书文从此有声名,砚墨飞花又一峰。

我昔三鸱俱虚空。白发书淫离后翁。毛锥作侣写余篇,半是萧疏,寄兴犹浓。

这是张博泉先生给程妮娜写的词《一剪梅——赠禾女教授》,张先生高度赞扬了爱徒的佳作,并希望她继续向着科研的大军挺进再挺进。

桃李满园,醉心科研致新知,她用至善走过了岁月的每一段旅程。一个个科研项目的落幕,一篇篇文章的结稿,一部部著作的出版,程妮娜用真心、恒心和毅力向我们昭告着她对生活的态度、对科研的炽爱。她也培养了很多自己研究领域的学者,她(他)们或有项目,或有著作,在师恩、师训、师铭的使命里继续着恩师的研究。程妮娜用她自己的人生经历向我们新一代的青年阐述着“走一步有走一步的成就,进一寸也有进一寸的欣喜”的生活哲理,更让我们深刻地明白了:我们可以一贫如洗,可以一无所有,但不可以在一个密闭的空间里等待时间的长矛来封死一切发展的可能性。

芳华岁月,无悔吉人,程妮娜充分展现了吉林大学教师的精神风貌,她用自己的青春浇筑了多少人的梦想之花,用自己的态度消散了多少位学生的低谷之愁。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程妮娜向新一代领航人展示着什么叫做“手中有粮,心中不慌”、“水平不够,努力来凑”、“田忌赛马,量体裁衣”的箴言。从寒窗苦读,跨越求学本硕博,到留校治学,打好教育攻坚战,再到桃李满园,醉心科研致新知,她是一位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深厚学识、有仁爱之心的优秀教师,她是吉大人共同的骄傲,她也是吉大人永远的标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