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在吉林大学校园中,你会看到很多忙碌的身影。不知疲惫的他们,或背起书包,拿起相机步履匆匆,或骑着自行车自由穿梭寻找新闻事件,因为有梦,所以执着。他们,是在追寻梦想道路上不断前进的校媒人;他们,努力地让自己的青春不荒度,努力地让梦想照亮现实。在第15个记者节来临之际,吉林大学新闻网以【校媒人】系列报道,献给全体校媒人。绽放吧,校媒人,我们一直在追逐梦想的路上!
于靖,吉林大学2012级文学院新闻系本科生,现担任吉林大学新闻网记者团团长兼任总编辑、中心站站长。在校媒工作的两年经历中,她一直通过采访、写稿、看书、交友来寻找着既适合自己、也适合校媒发展的路。
彷徨:一次成功的采访成为一个重要的转折
2013年9月的一天,于靖为完成教师节特别策划“名师在身边”的专题,要采访吉林大学文学院张福贵教授。但这个重量级的采访着实给了经验不足的她不小压力。她足足在犹豫了半个多小时才敢敲门……“我当时很担心,我怕自己问不好问题,怕听不懂教授的术语,怕给吉大新闻网丢脸……但最后,我的专业课刘坚老师的一句话给了我勇气:空手而归的记者是可耻的。”于靖说,那次采访,她至今印象清晰。“教授儒雅、亲切,他的笑容和话语瞬间让我不再紧张。”
那次采访经历是于靖作为校媒记者的一个转折点。
成长:一个优秀的榜样成就一段人生的飞跃
于靖开始陆续接触更多的人物专访,刘中树、孙正聿、张福贵、罗羽丹……她越来越喜欢接触不同的人,倾听不同的故事,书写不同的青春,从中学习、进步。
“对我影响最大的应该是和同龄人罗羽丹的交流。”说起收获,于靖笑着说。罗羽丹是艺术学院2014届毕业生,曾为学校多个部门做过美术编辑,毕业后签约了北京一家广告公司。因“毕业季”专题,于靖第一次近距离地接触到了这位美丽、勤奋而富有才情的学姐。“她总是忙碌地学习,从不放过任何时间,年年都是班上的第一名,下课后也积极和老师探讨问题,从专业课到‘马哲、毛概’这些课程,她无一例外。为了学习有关设计的课程,她会跑到校外去找补习班。”直到现在,提起罗羽丹时,于靖依然保持深深的敬意,也正是罗羽丹,让于靖学会在大学生活中找到一个基准点,更加有韧性,静心学习、踏实做事。
“我把自己的寄托放在书和笔上。要达到榜样们那样的成绩,时间绝对不会短,甚至可能一生都无法达到,但是这条路实在没有捷径可选。”正是采访中遇到的这些人物,让她选择了一条适合自己的道路。
反思:一段别样的旅程给予一些意外的收获
大三竞选成为吉林大学新闻网记者团团长兼总编后,与前两年单纯地出采访、写稿子不同,于靖面临着很多新的挑战。写稿的时间少了,事务性的工作繁琐而众多,我希望把这个团队带好,我又怕引来非议、遭人诟病,我曾在人际关系的处理、组织协调等方面经验甚少,于是就整天担惊受怕。有时早上醒了就莫名紧张:‘啊!我居然是团长了。’”但她始终没有放弃,努力地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不断地和老师、同学沟通,默默地付出,默默地坚持,为团队的发展和记者的成长尽自己的全部力量。她开始尝试取长补短,发挥自己的优势,细心地和每一位团队成员交流,逐字逐句地帮助他们改文章。就算凌晨收到信息,她也会马上回复……慢慢地,她结识了一批志同道合的朋友,也赢得了团队成员的尊重。现在,新闻网的成员都很亲昵的地叫她“团座”、“团大大”。“他们总‘欺负’我,比如帮他们在图书馆占座位啊,拿快递啊,借笔记啊,还笑话我傻傻呆呆的。”于靖笑着说。不过这样的团队风气是她从心底喜欢的,没有阶级制度,没有界限,多了很多人情味。
和许多做校媒的同行相比,她自称是其中性格相当沉闷的一个。“我以前从没想过当‘老大’,担心自己搞砸,不过既然选择了,就会拼尽全力让新闻网更好。”于靖一直坚持:高质量的文章才是一家校园媒体发展的基础,而在兼任团长和总编两个职务后,她要做好的就是提高记者的写稿能力,培养一批“全能”记者,之后再向更高的平台推广新闻网。她在新学期推出了“总编手札”这个栏目,在新闻网的微信平台上做推广,希望用这些文章带动记者的积极性,及时地和他们做交流,也能向粉丝介绍新闻网的新近动态。
每个团队都会或多或少的给人留下些伤心的印象,然而新闻网带给于靖的,几乎全部都是箴言与理想。于靖说,她很羡慕现在的自己,有事业、有愿景。“我天生是个理智的人,总会给自己找到一条适合的路。学习也好,工作也好,希望而今而后,庶己无愧。”
|